公司利潤分析如何算?利潤分析與成本管理、獲利提升操作實務班
銷量好,代表公司賺錢?
實務上最直接的方式是看懂損益表上的獲利,包含毛利率、淨利率、營業利益率。但是身為老闆自己本身並不清楚怎麼計算獲利?有時看到商品銷售量增加,公司營收帳面卻是呈現赤字的窘境!怎麼會這樣?其實,一份完整的財報當中,想計算三大利率前,最重要的仍是要先看損益表,因為損益表是從企業賣出商品或服務得來的收入開始計算,次序扣除相關費用,最終計算出公司正在賺錢或虧損?因此,從損益表的數據讓經營者清楚瞭解自己付出的成本有多少?評估思考每項成本支出的必要性,確保營收扣除成本後,能帶來足夠利潤。
損益表3大關鍵數字?
原則上, 我們可以從營業收入、營業成本、營業費用為切入數據觀察。營業收入泛指公司銷售所有商品和服務金額,銷售增加能創造高營收,但是相對的,製造商品和服務過程中,都會產生成本(銷貨成本),因此,常見到小至餐廳、大到品牌產品,都會看到所謂原物料上漲而影響定價,因為公司想要提高利潤,不光只是增加營業收入,更要重視如何降低或控管營業成本,避免營業成本大於營業收入。而營業費用則是指,除直接成本外,還包含間接成本,就稱為營業費用,例如廣告行銷成本、投資成本、人員成本等。然而,一間公司在本業賺取的獲利外,整體的財務活動相關收益該如何納入評估?公司經常性產生收益能力到底如何操作?
如何管理成本?成本迷思?
台灣大多數中小企業是以「代工」為主要業務,其組織會以精簡、控制成本為手段,在不影響營業收入情況下,盡可能控制不必要支出,甚至樽節支出達到獲利目的。但是,對於公司整體營運而言,並不算真的是獲利,只有控制成本遠遠不足以支撐營業收入,甚至達到獲利水準,原因在於:經營者缺乏管理成本,妥善分配資源!
觀察公司實務運作,可以發現3大成本迷思。包含,無法釐清長期和短期成本的重要性;過度客製化服務和集中單一客戶;找不出隱藏成本,造成資源分配不均。是什麼原因造成成本迷思?關鍵在於缺乏策略發展的原因與結果的數據,以致於無法徹底解決績效不彰的問題!究竟,經營一家公司該如何做到成本管理策略?
課程的三大重點
基礎概念:掌握公司獲利績效基本知能,改善投、產、存經營模式
本課程第一大重點,首重釐清公司獲利績效基本概念。課程中將深入探究投資、生產、存貨的營運要素,瞭解公司投資決策的重要性,並從投資回報率、風險管理等面向切入,引導經營者要持續獲利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。另外,也一併解析公司生產效率如何提升?生產成本結構如何調整?藉由拆解存貨管理,解析存貨週轉率、庫存成本等相關指標,助力企業實現資金最大化運用,提升整體獲利水平。
從零到一:檢視市場獲利能力指標,降本減費的可行性方案引導
在本課程第二大重點中,業師實戰教授透過市場調查、競爭分析,洞察市場需求,發現成本優化和費用節省的空間。然而,如何制定降本減費?如何確保每項成本具備合理性?業師手把手教你進行閱讀損益表,檢視市場獲利能力7項指標,指標數字背後意義為何?其次,想要降低成本與減費的可行方案如何思考?對於經營者或財務負責人而言,想要掌握利潤並持續獲利的成果,都是不可輕忽的細節!
實戰演練:利用BEP分析、計算,中高階主管掌握內部成本管理四大方向手段
在本課程的最後一大重點中,業師將以實際演練利潤管理流程規劃,掌握降低成本出利潤的8大利器。藉由學習利量率BEP分析、計算與未來改善重點,如何利用BEP增加利潤?以及在經營損益平衡點的具體對策?課程中,也將以成本管理4大方向、6種常用手段說明成本管理的要點,透過釐清公司內部隱含成本,確實落實開源節流的方法,最終目標是提升營運績效並增加利潤!
課程大綱
企業提升獲利績效的應備基本知能
包含財務分析技能,以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和風險;市場洞察能力,以適應變化並發現增長機會;有效的成本管理技能,以掌握資源運用效率;戰略思維,能夠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獲利提升策略。
1-1 企業想營運獲利(開源&節流)的投&產的焦點在哪?
1-2 部級主管在創利目標下,必須齊心推動這7項降本減費工作!
1-3 企業經營目的只為了一件事【投】【產】【存】的價值經營!
1-4 經營團隊主管改善利潤的3$目標決策模式選擇?
1-5 企業要提升營運的獲利績效,必先儲備1+3種財?
1-6 投入成本費用的機能要『贏』的3大焦點?
1-7 經營要持續獲利所面臨壓力及挑戰?增利提效應考量重點?
利潤從哪來?案例-上市櫃公司是如何賺錢?為何虧錢?
本單元將深入探究來自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收入,即業務收入。其次,通過控制成本,包括生產成本、行政開支和銷售費用,實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額,即毛利。企業通過有效的營運和管理,提高毛利水平,再減去其他費用和稅收,最終實現淨利潤。
2-1 本費管理定高下勝負&贏家思維!
2-2 利潤會增減的意涵vs市場挑戰?
2-3 6個案例:績優及面臨瀕死的企業是如何起死回生賺錢的?
2-4 控制成本費用來創造經營價值?管理方法?
為經營獲利的成果把脈-從財報中挖問題癥結
本單元將講解從財務報表中找出經營問題的方法包括仔細分析收入、成本、利潤等項目,觀察其變化趨勢。比較不同時間段的數據,尋找異常波動,可能指示營運問題。同時,注意負債和資產的比例,確保負債水平可持續,避免財務風險。查看現金流量表,確保現金流足夠支持業務運作。此外,分析財務比率如流動比率、淨利率等,這些指標提供綜合性的經營健康狀態。
3-1 如何進行閱讀損益表 – 賺錢的邏輯非懂不可!
3-2 檢視市場獲利能力(會不會賺錢)的7指標?數字背後意義?
3-3 創造營運績效「階段性」利潤 的 過程思考?
3-4 降低成本%及費用%的可行方案引導vs投產的思考?
善用財務2.0戰略性分析來降本減費+增利?
本單元引導你學習如何降低生產成本與行政開支?另外,與供應商進行談判,獲得更優惠的採購條件。以及如何通動技術創新、產品創新與服務附加價值,提升市場競爭力,進而增加利潤。
4-1 利潤管理流程再規畫?為什麼需要導入戰略性的成本管理?
4-2 降低成本出利潤的8大利器?
4-3 正確理解「利量率」BEP分析、計算與未來改善重點?
4-4 如何利用BEP增加利益的檢討與改善策略?
4-5 降低損益平衡點BEP$的具體對策?
4-6 營業成本及營業費用%、$差異分析?未來方案?
4-7 影響產品(購進or製造)單位成本中所涉及的成本管理作業?
降本減費增利之質量改善焦點與管理技巧
本單元引導你掌握生產效率提升、成本結構優化降低生產成本,並審慎管理供應鏈以取得更有利的採購條件。此外,積極推動員工培訓,提升團隊效能,降低勞動力成本。透過市場調研,優化產品組合以提高附加價值,同時強化品牌形象。管理技巧上,強調預算控制、持續監測財務狀況,並實施績效評估,確保成本控制的長期有效性,進而實現企業整體利潤的提升。
5-1 中高階主管為什麼要再次學習成本的知識與管控?
5-2 成本管理4大領域及要點?
5-3 打通企業任督2脈【先節流(止血)】【後開源(養肉)】?
5-4 開源、節流+增利?策略有哪些?
5-5 研判經管人是否具備【做對事?】vs【事做對?】宏觀12把刀?
5-6 落實節流12項有效管控本費?
5-7 找出並消滅成本中所隱含的浪費+出利潤:魚骨圖分析?
5-8 內部的成本管理vs除五呆?
5-9 掌握成本管理四大方向?6種常用手段?
5-10 長、短期降低成本的有效管理方法?
5-11 全球企業都在做的降低採購成本的10個方法?
5-12 各營運部門可以推的【開源、節流】方法?
5-13 強化檢問力:【管理成本】提升營運績效?問題所在?可行對策?
5-14 帶動創利流程協助降本減費的行動Step By Step?
5-15 學習總結 : 解決已存在之營運本費問題的增利步驟?
課程學習前須知
- 實際授課內容、順序、師資或有調整,依課程現場為準。
加入我們一起學習 公司利潤分析如何算?利潤分析與成本管理、獲利提升操作實務班
授課業師
戴冠程
桔乘企管工作室負責人
業師擔任金車集團銷售、會計、財務部門之CFO,長期輔佐鴻海(深圳)富士康集團、中國移動(多省)分公司、中亞化工等知名企業,同時擔任新加玻新視野管理學院副教授、中華工商研究院、證基會、鄧白氏、勤業眾信等各大管顧、園區公會、工業會等專業講師。擅長財務診斷分析與內稽內控、資金調度與融資規劃、經營管理決策等。
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公司利潤分析如何算?利潤分析與成本管理、獲利提升操作實務班(C1496)
課程各期時間與上課模式
#線上預錄
。上課模式:第01期課程的錄製回放影片
。觀看方式:訂單完成隔日工作日開始觀看(信內附上影片連結,未收到Email,請務必與我們聯繫)
。觀看時間:依購買天數方案,自「觀看通知Email」寄送日起算第一天。
課程售票
一般推廣票:每人 4,650 元(原價7,200 元)
雙人以上團報票:每人新台幣 3,800 元(原價 超優惠 5.3折)
VIP票券兌換:每人扣 1 張VIP票券 ( VIP申購方案 )
課前搶先問
公司利潤分析是一種評估企業獲利能力的方法,通常包括收入、成本、稅收等方面的綜合分析,以確定企業的盈利狀況。
成本管理包括有效控制企業的各種成本,例如生產成本、行政成本等,通過合理的成本分配和節省成本的方法,以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。
降低公司的固定成本可以通過合理選擇設備、節約能源、優化人力配置等方式進行,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。
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評估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係,來判斷特定行動或投資是否值得進行的方法。
生產成本控制是通過優化生產流程、控制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等手段,實現生產過程中成本的有效管理。
成本管理是綜合的、包括規劃、控制、評估等多方面的管理,而成本控制主要強調通過各種手段對成本進行限制和控制。
ROI是一種評估投資效益的指標,計算方法是投資收益與投資成本的比例,可用來評估投資的價值和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