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地如何估價?
台北土地坪效與地價評估 實務技巧班
課程完整解析地價公式
掌握業界估價模式,導正坊間估價的迷思
概估:
地價=每售坪房價中的土地成本 × 土地坪效(= 容積率 × 倍數 + 係數 ≠ 容積率 × 1.6)
精算:
土地單價 = (土地成本(S) – 他項地款)÷ (1 + 佣金% + 稅費%)÷ 土地面積
S1 =【Σ(可售面積×單價)÷(1+毛利率%) -(成本建坪×造價)-(總可售金額 × 管銷%)】(毛利相對於總成本)
S2 =【Σ(可售面積×單價)×(1-毛利率%) -(成本建坪×造價)-(總可售金額 × 管銷%)】(毛利相對於總可售)
掌握土地坪效三大要素:適用法規、土地條件、實設規劃
土地坪效取決於①適用法規②土地條件③實設規劃三大要素。
可售面積
= 主建物面積 + 附屬建物面積 + 共同使用面積 + 車位面積(建物所有權狀面積)
= 地面店售坪 + 樓上住售坪 + 車位數(銷售契約書面積)
= 總樓地板面積(ΣFA) + 陽台FA(建造執照面積)
= 基準FA + 免計FA + 獎勵FA + 增移FA(適用法規+土地條件+實設規劃面積)
可建強度(=含車位的土地坪效)= 可售面積(=最大可建樓地板面積)÷ 基地面積
務實評估地價,掌握地價影響的四大因素,善用工具,速算彙整求出地價
先導正坊間的迷思,確實掌握土地坪效,再修正
① 房價 vs. 均價:
均價 =【(地面店售坪 × 地面店房價)+(樓上住售坪 × 樓上住房價)】÷(店 + 住)售坪
② 售坪 vs. 車位:
總可售 = 以”坪”計價(房屋)vs. 以"位"計價(車位)
③ 銷售坪 vs. 執照坪:
成本建坪=執照坪≠銷售坪
④ 地價 = 土地成本 – 非土地款:
土地款 = 總土地成本 -【他項地款 + (回饋 + 增移)金 + 佣金 + 稅費】
掌握四項影響地價的因素,進階務實評估地價。才能符合業者向地主出地價的需求!
課前搶先問
本課程適合欲從事建地開發的從業人員與投資者,也提供執行業務時須評估地價的泛房地產同業快速有效的工具。
土地因所屬不同的轄區(六都),各有其專屬(如:容移、都更、增額容積、北市開空等)的開發法規。不僅造成差異極大的土地坪效,也造就價差極大的地價。
評估地價需要適度的專業背景。業師在本課程,將會詳述條件各異的建地的適用法規,即使非專業背景,跟著老師透過案例解說,你也可以瞭解相關土地條件的計算方式。
坊間常以容積率ⅹ坪效係數1.6x或再乘(1+獎勵率)來概估土地坪效(=一坪地可蓋幾坪屋);但開發業者則由建築師繪圖實算”最大可建面積(=一塊地可蓋幾坪屋)”。二者差異詳本課程內容。
是的。土地坪效涵蓋基準、免計、獎勵與增移四項可建項目及細項目。的確需要相當的計算。然而本課程已先將各項目、細項的可建面積,簡化為可速算的公式,再依彼此的從屬關係、先後順序彙整為土地坪效速算表。再將此表納入地價速算表中,直接填表及可求得地價。
土地坪效是坊間概估”一坪地可賣幾坪屋?”的慣用詞。作為概估地價的關鍵數據。然而,土地坪效因適用法規、土地條件與實設規劃而異,絕非坊間慣用的容積率ⅹ坪效係數1.6x或再乘(1+獎勵率)。本課程以前半段來導正坊間的這項迷思,再於後半段藉此求得地價。